近日,家里买回一台国内数一数二的品牌液晶电视机,本来是件很高兴的事,可是,硬是“被潜规则”了一回,怎么也高兴不起来。可能很多人一听我说就晓得是怎么一回事。对,就是买回的电视机是个“瘸子”,上不了墙,也立不了柜。挂架和底座需要自己另外掏钱从售后服务部去买。一个底座要去200元。“底座要另外买,200块钱一个。挂架可以送,但要收安装服务费。底座可以送,但钱是要打在一起的。”销售服务员的“坦诚”,销售伎俩的“露骨”,让我等除了“佩服”,就是“无语”。这天底下的奇闻怪事,就出在了自己身上,由不得你不信。如果买回的汽车没轮子,要到售后服务去装;如果买回的冰箱没装密封条,依然要到售后服务区去买……我们又将如何?这到底是商家之鬼,还是厂家之名堂?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,如此拜倒在金钱的“石榴裙下”的“狠劲”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。
说起“潜规则”,大家议论最多的是官场“潜规则”、娱乐圈里的“潜规则”以及行业里的“潜规则”。如果哪天我们自己有幸也被“潜规则”了,一点也不要大惊小怪,因为,这表明你很幸运,有机会感受一下“潜规则”的味道。
“潜规则”有味道吗?我想,应该是“有的”。比如说,官场潜规则。原本,能够混进官场已属不易了,可接下来的升迁、利益等,都得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来“经营”,否则,大意失荆州的事情,随时都有可能发生,到时再后悔,不仅是于事无补,甚至可能是“致命”的。说到底,如今的官场里,什么“原则”问题基本上是朝天放枪——空响。人情关系才是最重要的。人情关系靠什么,靠的就是吹、捧、送。特别是对掌握着自己升迁“生死符”的领导,你就得放下所有的工作,用十二分的精力去和领导搞好“关系”。不是常有报道,说某某为了升迁,可以拿出自己好几年的钱来打点。而有些官员,干脆就明码标价“卖官”。“潜规则”下,几乎没有“幸免”的。而娱乐圈里的“潜规则”,大多与“性”有关。你要不“卖”,那就绝没有“出镜”的机会。网上不断有被曝光的“被潜规则”的“八卦”出来,去读吧,真的没什么意思,不读吧,眼球老是被污染。想来,吃这碗饭的人也够可怜的。不仅要出卖色相,还要出卖尊严。也许有的是被迫的。如今这社会,浮躁、糜烂、血腥,稍不注意,那就得要“喋血”。至于行业里的“潜规则”那就更是不胜枚举了。小到日常生活,大到人之生命,都有可能被“潜规则”。我一辈子都在“单位”里工作,社会上的事情可说是孤陋寡闻。有的你就是摆在我的面前,我也未必相信。可是,这事实胜于雄辩,你还不得不相信,就在你的周围,有许许多多的“潜规则”,只不过,要么不晓得,要么在容忍的范围内,要么就是出于无奈。听说过装苹果的“水泥纸箱”吗?因为果农的收购价提高了,而市场价格摆在那里,随意提价肯定影响销售的,于是,只好把纸箱做成“水泥”的,把多付出的费用,通过这个方式重新“赚”回来。诸如此类“小伎俩”,可以说是不胜枚举。我们基本上是生活在“潜规则”当中。
为什么有这么多的“潜规则”?又为什么“潜规则”如此盛行?我想,不外乎这么几点。其一,我们这个社会实际已经庸俗化了。什么礼仪之邦,诚实守信,全都踩在了脚底下。其二,相对于“潜规则”而言,能够摆在桌面上的应该叫“明规则”的不能很好地实行,或者大打折扣。十几个“圆巴巴”,比不上一个“红包包”。其三,各类监督形同虚设,甚至“监督”本身就被“潜规则”了,那还如何去监督?其四,分配不公。如今的利益格局下,富的可以“富二代”,“富三代”,而穷的,几乎可以肯定地讲,基本没有“富”的可能,想要改变,就得“旁门左道”。这个旁门左道就是典型的“潜规则”。其五,那就是马克思说过的,他在《资本论》中说:“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,它就会铤而走险,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,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,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,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,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”。
今天我写这篇日志,其实也是有“潜规则”意思的。我只说了“买回一台国内数一数二的品牌液晶电视机”,却不敢说“国内数一数二的品牌”是哪个“品牌”。别到最后因为这篇日志得罪了“某方神圣”,被“人肉”了出来,这日子还过不过?
沿着旋转而陡峭的台阶,不论是往上,还是向下,都很难。走还是不走呢?
评论